新能源材料
(一)绿色电源
团队成员:徐茂文、胡卫华、李庆、包淑娟、林华、贺天欧、戚钰若、朱琳娜、吴飞、蒋建,牛玉斌、刘逸骏、王伟聪、李天浩、马千茹、Raheela Naz、马彦东
团队简介: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面向经济主战场,致力于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充电速度、循环寿命和安全性,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应用需求。主要研究对象包括新型电池材料的开发,如锂、钠、固态电池和钠硫电池以及电池电化学性能优化、循环寿命延长、能源密度提升、充电效率改进和环境友好性的改进。这一研究领域的成果将对未来能源存储和电动交通领域产生深远影响,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特色研究方向: 1.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和硬碳负极研究; 2.钠离子电池补钠剂和高柔性粘结剂性能研究; 3.室温钠硫电池研究; 4.全固态电池性能研究; 5.水系锌离子电池研究; 纳米催化方向 聚焦纳米尺度下的催化科学问题,从催化材料设计合成、性能评估与构效关系三个层次,采用实验研究和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方式,对涉及能源存储转化和环境污染治理相关的关键反应的催化科学问题进行探索,在电解水制氢制氧、燃料电池催化剂、电合成高附加值化学品、环境污染物催化降解等领域开展研究。团队形成了以下几个特色的研究方向: 1.电解水制氢中的电化学催化研究; 2.半导体光催化剂的设计合成与性能调控; 3.燃料电池高效贵金属催化剂; 4.氧还原制过氧化氢、硝酸根还原制氨等高效电合成催化剂。
(二)碳中和与表界面研究
团队成员:宋群梁、郑绍辉、聂朝胤、程南璞、李路、唐剑锋、王姝、向芸颉、李凤吉、王杰、王强、陈异、聂明、徐尊平、刘华可、叶晋、王广瑞、徐帅、郭培涛、张晟熙、贺晓峰
团队简介:碳中和与表界面研究团队21位成员(博士)来自材料、化学、物理、工程等不同专业领域,各自都拥有独特专长和丰富经验。团队将聚焦能源,聚焦碳中和技术以及与能源相关的表界面研究,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找准在重庆市416和33618科技体系中的定位,主动对接企业需求,加强交流合作,凝练团队方向。注重人才和梯队培养,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发表高质量的论文;深耕企业服务,开展应用研究,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在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中贡献自我力量并同时成就自己。在碳中和领域提高团队有组织科研能力,更好地满足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需求,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产业服务的协同作用。
团队研究方向与领域
碳中和技术
1. 获能技术: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摩擦纳米发电机、燃料电池、热发电、风力发电
2. 储能技术:液化二氧化碳储能、热储能、氢储能、钠离子电池、介电储能
3. 节能技术:光电催化、发光材料、余热利用、浅层地热、隔热涂层
4. 系统集成:零碳农业(植物工厂)、零碳园区、四季如春建筑、岛礁系统零碳方案、光伏生态系统、自供能健康监测、自供能建筑状态监测、钙钛矿产线开发、风光储一体化
表界面研究
1. 表界面精确制备:磁控溅射、热蒸发、电化学镀、纳米粉体、高压加工、高温烧结
2. 表界面表征:材料表征、器件表征、表征设备开发(含原位表征设备)、基于摩擦纳米发电机化学成分分析、同步辐射分析
3. 表界面应用:超硬涂层、耐腐蚀涂层、耐热涂层、耐磨涂层、传感器、金属陶瓷复合化、零件修复
理论研究与数值模拟
1. 第一性原理计算
2. 有限元分析
3. 分子动力学
4. 机器学习